所居住的宿舍楼。“反正是能转移一个算一个吧!”王静辉心中暗叹道。
城里的曾记印刷坊已经更名为“商务印书馆”,尽管账房先生对此十分不解,但这个东家做事向来不按常理出牌,这也是他们比较习惯了,上次给仁丹制药作坊命名的时候取了个令人费解的“济民制药”的名字,但后来的效果反而还不错,人家就认这济民制药的仁丹,反正看这个年轻的东家这次收购印刷作坊的举动上来看,这次银子是跑不了了。
“商务印书馆”有原来的老印刷设备,只要稍加改造便成为一部活字印刷机,没过几天,伙计们便按照王静辉的指示将铅活字给造好了。铅活字是造好了,不过麻烦也来了:没有合适的油墨来共铅活字使用。王静辉做梦也想不到在他想心目中的传媒帝国迈进的第一步会碰到这样的麻烦,不过他还是很有耐心,他相信这个时代工匠们的智慧不是盖的:只要谁能制造出共铅活字印刷所使用的油墨,赏银一百两!
一百两银子在王静辉的眼中不算什么,但在底下那帮工匠的眼中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工匠们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随着一笔让账房先生心痛的“研究费用”的消失,半个月后,工匠们终于拿出了可以供铅活字印刷机使用的油墨了,对此,王静辉对这些黑眼圈儿的工匠们可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当即就将一百两银子给了那个被称为俞叔的工匠,其他参与此事的工匠也每人给了五两银子,这让印刷作坊的工匠们对新东家十分感激,当然事后少不了向俞叔灌输了一遍保密条例。
当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铅活字书籍印好后,王静辉感到纸质传媒时代巅峰的钥匙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了。既然铅活字印刷机已经大功告成,王静辉当然就让它投入使用,由于郊外的新印刷作坊还没有建成,所以也只能在老印刷作坊里开工了。所刊印的第一批书籍当然少不了王静辉的大作:《儿科》、《妇科》、《瘟疫》、《外科正宗》再加上儒家传统书籍《论语》、《大学》、《中庸》、《周易》、《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