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这帮人要有个不错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在科举之中,要考到前几名,被朝野知晓,获得学历。
对应的,就是让这帮头人子弟进入北平大学堂,得到名师教导,顺利毕业。
其次呢,文人还要什么?
文人需要互相抱团,彼此提携,形成一股势力。
只要大家伙拧成一股绳,才不至于被人坑了。
放到北平学堂这边,就是让不同部落的人,彼此熟悉,结成同窗之谊,甚至让大明的高材生,跟他们成为朋友,拓宽人脉,打下基础。
这样一来,从北平大学堂顺利毕业的头人子弟,就光鲜亮丽起来。
他们有着顶级的毕业证,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说话一套一套的。即认识其他部落的人,又在大明有朋友。
一句话,那就是响当当的响当当,绝对是个人物了。
这种人才,当个头人,根本是委屈他们了,这要是到大明,那也是出将入相的人才。
至于他们的水平能怎么样呢?
或许看看宋代的士大夫,也就知道了,或许会有几个天才,但总体拉胯,且无药可救。
黄子澄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竟然惊出了一身冷汗。
“殿下,这是谁给殿下想的主意?这个主意也太厉害了吧!”
朱棣眨了眨眼睛,谁?
张先生啊!
不过很可惜,朱棣可没胆子透露出来,只能黑着脸道:“你那天给我出的主意那么臭!我回去自己想的。念在今天让你背个黑锅的份上,我也就不怪罪你了。回头写个办学的方略,送去应天,让我父皇瞧瞧就行了。”
黄子澄无话可说,只能赶快下去。他倒是不能写这里面的乱七八糟算计,只是说要招收部落头人子弟,扩大教化,给他们最好的教师,安排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本事,效忠大明,做大明的忠臣良将。
这份方略经过朱棣的审阅,送到了老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