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里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这三不孝分别指什么?”
第二个问题来了。
这也算是《孟子》里较为有难度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孟子》里,关于不孝,提了一个数字,但却并没有直接例举是哪三不孝,这就导致了后人在读《孟子》时,对此颇感疑惑。
只不过这一问题对于郑经来说,则更是没难度,他直接回道:“汉末赵岐在《孟子章句》里写,这三不孝,分别指的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对此,我是颇为认可的。”
师舒又一次愣住了。
他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关于孟子的三不孝,古往今来,能完整地讲述出来,并且让人信服的实在是不多,唯一的一个,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儒赵岐。
只不过赵岐虽然也算是汉末儒学大家,可他的著作并不太引人重视,流传到市面上的,极为罕见,因此,师舒原本以为,年轻的郑经理应是没有看过《孟子章句》的,谁知……
唉,如此看来,在博览群书的郑浪之面前,再提这种没太高难度的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又暗暗叹了一口气。
既然普通难度没意义,那就只能放大招。
啥大招?
若要说《孟子》里最具争议的问题是什么,那绝对非他的性善论莫属。
众所周知,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这两大论点,到底谁对谁错,千百年来始终没有定论,只不过自司马迁著《史记》之后,儒家开始有了尊孟贬荀的倾向,结果让性善论占了上风。
在郑经所著的《三字经》里,开篇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在师舒看来,郑经也是尊孟贬荀,倾向于性善论的。
这绝对是一个明显的漏洞!
因此,师舒已早已精心就此准备了一个论题,准备跟郑经好好来辩上一辩。
这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