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微微摇头,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账册,道:“这是最近几个月的收支,最近在筹办中华书局,皇后出了大头,占了七成,我与珉王,不过出了三成……”
“嘶,盈利竟如此之多?!”
朱权深吸了一口气。
按照账册数据,朱植每月经商所得,最低也有二千五百多两,那一年所得,恐会超出三万两!而一万石的俸禄,折合下来不过五千余两,是原俸禄的六倍之多!
“这,这怎么可能?”
朱楧难以相信。
坤宁宫。
马恩慧将汇总账册交给朱允炆,笑道:“皇上,后宫营收已厘清,合计十二万八千五百两。”
“除掉炉子铺、中华书局支出了?”
朱允炆接过之后,看着马恩慧询问道。
马恩慧微微点头,感叹道:“当然,这点臣妾还是清楚,真没想到,不到半年,后宫竟能取得如此惊人财富,那民间巨商,又会有多少钱财?”
朱允炆翻看账册,仔细看着,说道:“当下商人还没形成太大的力量,财力不够雄厚。不过等一些年,他们便会成长起来。二三十万两,不过是中贾,上百万银两家财者,可谓大贾,至于皇后所言的巨商,呵呵,恐怕要上千万银两的家财了。”
“上千万两家财?”
马恩慧脸色有些苍白,抓着朱允炆的胳膊,用力地说道:“皇上,若是商人拥有如此财富,于国不利啊!”
商人富可敌国,那大明如何自处?
朱允炆拍了拍马恩慧的手,笑道:“放心吧,朕在,总会有法子对付他们。当下朕需要他们,这大明盛世,需要他们添砖加瓦。”
盘活大明经济,只靠着朝廷官买-官卖是不可行的,商人资本必须参与其中。
山西商人、徽州商人、关陕商人、洞庭商人、江西商人、闽浙海商、龙游商人、武安商人等,这些后世闻名的商人,也该活跃起来了吧。
新商之策,是商人的狂欢,又何尝不是大明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