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之乱实际上是严禁民间海外贸易政策的必然结果,具有禁止与反禁止斗争的性质。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甚至越打击反而越剧烈,使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兵力物力,疲于应付,成了心头大患。
直到隆庆元年,隆庆帝发现了海禁的弊端。于是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此时海外无数的白银流入了大明,使得大明国库出现了短暂的充裕。然而,隆庆开关毕竟有其局限性。
隆庆开关是一次扭扭捏捏的改革,海上贸易只是开了一条小小的缝隙,只有福建海澄的月港被作为唯一的开放“特区”。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都必须到这里办理繁琐的手续,并从这里装货出港、入港验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商引”也叫“文引”,,才能出海。
这一制度发展到后来,甚至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东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只”,严禁彼此间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
所以说,朱慈烺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干脆全面的放开海禁。不但放开了海禁,同时朝廷大力鼓励民间贸易。
只有贸易的兴起,才能盘活经济。以农业为本的大明王朝若是想要发展,放开海禁是必然的选择。
此举,在朝中虽掀起不小的波澜。许多朝中旧臣,纷纷站出来痛哭流涕。
“万岁万万不可啊,海禁乃是太祖皇帝制定下的国策。擅自违背祖制,与国本不利啊。”
“是啊万岁爷,海禁万万不可放开。不然,又会造成倭寇猖獗。”
朱慈烺并没有生气,臣子们能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好事。集思广益,方可找到治国之道。
“李岩,你有何话说?”端坐在龙椅上的朱慈烺,看着下首的李岩。
此时的李岩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