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沐浴在阳光中、宛如仙境一般的宫殿,正是这大唐的心脏——太极宫。
周钧收回视线,心中只是想道,不知道是否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走进那道大门,看看那太极宫是什么模样。
入了吏部南院,周钧站定在院场之中,看着佐试吏唱着名册。
被叫到的人,拿着文书上去,核对身份,再进入考场。
在流外铨中,外门处的查验,被称作为『首察』,而唱名册这里,又被称为『二察』。
完成二察的周钧,入了考场。
走到对应名录的座位前,只见在那三米见方的狭小空间里,放着团席和案台。
在案台上,又放着纸墨笔砚诸物。
唐朝流外铨的考试科目,要远远少于常举和制举,通算下来,只有三门考课。
分别是书、计、时务,白话点说,就是公书写作、会计还有策问。
前两样是笔试,而后一样是面试,皆在吏部南院中进行。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门考课——书。
大唐文吏日常所要处理的公文,大致可分为符、移、解、牒、券、案六大类。
书考的时候,出题者一般从中抽取三类公文,分别将一些诸如衙门、事由、官职、时间、抄送等等基本要素写在考卷上,再让考生撰写出三份完整的公文函件。
这听起来倒是简单,但是唐朝的公文格式,有着非常严格的工整要求。
行书优美、没有墨沓这是最基础的。
另外,文理对仗、次序正确、述言简要、贯式无差才是更重要的。
参加流外铨之前,周钧光是背这大唐公文格式,就足足花了五日的时间。
拿着鸡距笔,周钧小心翼翼、一笔一划的将公文写完,将纸晾干。
再看了看,虽然这行书还是有点难看,但所幸公文正确,应无大碍。
不多时,第二场考课又开始了。
第二场考的是计,也就是会计。
考卷上依然是三道题,分别是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