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的小卖部功能,卖书报只是兼职,其实跟后世的便利店十分相似
然而,这样一个兼职小卖部、电话亭以及书报亭等多重功能的“便利店”,门槛相当高。
别的不说,光安装一部电话,就要两千多块钱,再加上置办各种日用品,还有批发各种书刊报纸,这都是要先付钱的,没有先卖后给钱这一说。
综合算下来,要开一个多功能“电话亭”,先不说房子的投入,只说各种压货以及其他费用,就得要小五千块钱。
五千块啊,别看在曹志强这里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如今的京城人来讲,能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做生意的,真心不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小卖部的业主,充其量就是个个体户,不但无法做大做强,而且各种保障都没有。
比如说国企跟机关事业单位的那些医疗福利跟养老福利,这些人就通通没有。
还有买火车票,住旅店,这些人都会很麻烦,因为他们没有正式单位,开不出正规介绍信,只能从票贩子那里,买其他单位的介绍信。
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期,没有正式单位的人,哪怕你很有钱,也同样是不受待见。
这种不受待见,是整体性的,社会性的,除非发生大变革,否则很难立刻改变。
然而,那些“电话亭”老板的收入,却很可观。
根据张前进的说法,京城的那些有“书报亭”的老板,一个月怎么也得赚个三四百块,要是地方好点的,再遇到好时候,一个月赚一千都有可能。
在普通工人月薪不过四十左右的时代,一个月赚三四百,这绝对堪称高薪了。
当然了,他们实际能拿到手的没那么多,因为他们还得定期拿出一部分钱,交给某些“管事儿的”。
这个管事儿的定义就比较广泛了,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具体怎么回事儿,懂的都懂。
也就是说,书报亭的准入门槛很高,一般人现在还做不到,主要是资金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