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舆论(1 / 4)

鸡鸣山下,正气浩然。

先帝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自洪武二十五年,先帝下令撤销凤阳中都国子监,其师生悉数并入南京国子监,自此这座大明最高学府学生已增加到八千多名,规模达到鼎盛时期。

先帝改朝换代建立大明之后,从朝廷到地方各级机构需要大量的新官僚去填充,而后又屡兴大狱,胡案、空印案、郭桓案等,把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杀了个一干二净,科举又被停罢十年之久,即便是靠三年一次的科举是远远不够供应朝廷对官员的需求,故而国子监监生们也就在洪武朝大走官运。

光是洪武十九年这一年,竟有千余名监生走马上任,去填补因为郭桓案杀掉数万人之后遗留下来的空缺,甚至一出校门就当上了从二品的布政使,运道之好令人咂舌。

不过等到新帝即位,改元建文,监生们的离谱官运也就就此到头,朝廷选拔贤才更多依靠科举大考,实打实地从独木桥上走这一遭,才能步入仕途。

不过今岁会试的成绩却并不理想,榜上有名的国子监生寥寥无几,诸如陈?、尹昌隆、刘仕谔等官宦子弟,是不屑于入国子监的。

一来国子监校规严苛到了极致,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他们这些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根本忍受不了;二来刘仕谔等人家中自有底蕴,根本无需前往国子监求学,加之建文新政的推行,新政尤重科举,国子监的仕途影响力大幅度下降,这就导致官宦子弟再无挤进去的必要。

如此一来,随着国子监的规模越来越大,民生数目越来越多,官生反而越来越少,到了建文二年,八千一百二十四名学生中,官生只有四名,国子监已成为培养民生当官的学校了。

毕竟也只有家境贫寒的寒酸士子,才能一边忍受国子监严苛到变态的规章制度,一边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师资力量发愤图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进学修德。

但,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之时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九州立志传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万历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