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
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并且被德国全歼大部分的主力。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
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也有一个催化剂,他看到当初瓜分波兰后,苏联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
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正是这点,陈绍才将愚蠢的称号放在希特勒身上。
当然作为一个野心家,希特勒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作为德国的盟友,对远东土地垂涎三尺的日本也同时对苏联发起进攻,并且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一举消灭掉。占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所有土地。日本的进攻计划分为三个方向。其一,以德国支援和向中华购买的坦克为主力,突然想苏联的边境发起进攻,通过狭窄的边界线,进攻海参崴、双子城直到共青城。其二,以海军陆战队为主力,从库页岛对苏联远东地区展开攻击,开辟登陆点,随后陆军跟上,同朝鲜的关东军汇合共青城,将共青城围起来。其三,以海军为主力,消灭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