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多多的小岛和环礁。我们从中太平洋进攻对整个曰本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威胁,将使盟军不得不分兵把守它部署在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各个据点。
当然,我们进攻这样一些据点(小岛)的部队,必须在敌人有设防的地点登陆,但是,可以集中相当优势的兵力去攻占某一海岛或某一群岛。由于这些群岛相互之间的距离甚远,所以一般说来,守岛盟军难以相互支援。一旦遭到我们航空母舰部队的封锁,盟军就无法实施增援。
从中太平洋进攻,不仅气象条件较好,运输线较短,而且也比较节省地面部队和舰船。从中太平洋进攻,既可切断盟军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又可缩短我们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此外,还能把战线迅速推进到美国近海,迫使盟军舰队进行决战,也可以直接对美国本土进行空袭。”
钱四海显然早就有了腹稿,说起来很顺溜。这也不奇怪,从中太平洋进攻,本来就是太平洋战区制定的下一步进攻计划。
然而,作战部已经预科到,太平洋战区的参谋们会采取沿中太平洋轴线发动进攻的战略,因而早在中华参战前,就定购了十二艘由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和十艘改装的两栖输送舰,这些护航航母和两栖舰在今年年初就已交付舰队使用。
若用这些护航航母去支援澳大利亚-棉兰老轴线的作战,则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如果这些护航航母不担负这种单纯的辅助姓任务,就可以活动在广阔的海洋上,不断扩大掌握制海权的范围。以这些堪称海上活动基地的护航航母和两栖舰为前锋,中太平洋的部队没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也可对盟军的某些岛屿实施越岛作战,并能有效地保护己方的海上交通线。
其实在钱四海有意见的时候,陈绍也有了回答:“最高作战部也考虑到了你们的想法,在我出发的时候,蔡锷已经提前告诉我,太平洋战区绝对会有意见。所以,综合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可以这样,澳大利亚轴线的进攻,依然继续。中太平洋的计划,也按照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制定的计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