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的各项章程,二是改进报纸,三是对汴战略。
成讷入朝之前上林大学堂就开始筹备了,主管官员是集贤宰相杨涉,选址东市南十里的宣平坊,毗邻兴庆宫,大约位于后世西安市碑林区咸南西路,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遵照李晔的意见,经内阁会议研究决定,上林大学堂下辖十个分院,数理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统计学院,音乐学院,外语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政策研究中心。
关于到底是叫馆还是院,宰相们争执不下。
朝廷中央各官署当中,以馆以院命名的官署都有很多,比如集贤院、翰林院、弘文馆、崇文馆、算学馆、律学馆,最后还是李晔一锤定音,跟档次更高一级的集贤院翰林院看齐。
除了国子监,唐帝国现在又多了一座最高学府。
面向天下,不问门第高低,实行推荐面审制和邀请制,得不到邀请的可以自己来考试,初试通过接受复试,复试合格就入学,入学之后读书四年,学分修够了就准予毕业。
毕业之后由朝廷分配工作,工作单位主要是各地方官府。
另一个职能则是教育培养制科考生,今后凡是临时制科录取的士子,都要在上林大学集体攻读一年,获得学士学位的才能获得官职,没有学位,管你是世家还是寒门,一律不授官。
办学初期的招生对象主要还是各门阀世家的贵族子弟,其次是皇族宗室子弟,三是在朝官员的子侄,不过随着制举考试的进行和时间流逝,上进入林大学的寒门子弟会越来越多。
那些有才华但科举屡战屡败的士子也多了一条路,今后你们不用死磕科举,进士太难?咱不考不就得了,明经档次太低?去上林大学报名应试啊,初试复试通过,专业任你选!
初步政策大概就是这些了,今天主要讨论的内容是教材编写和课程规划,在宰相们看来,不管什么专业,某些功课是士子们必须要学习的,必须牢牢把握士子们的思想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