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试着回头,利用事物相互的存在性,在此长彼消与此消彼长的效应中,进行探索有效方案。
如果这种模式,用于自闭症和其他身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又将会如何呢?凌峰心想应该可行。他想这次也许又猜对了,因为孩子的很多在行为表现,似乎都存在一些相同内在的心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明显就是正面良性显意识体验不足,和负面破坏性显意识体验过度,造成逃避性兴趣薄弱,继而在辐射效应中形成封闭……
因此,显意识体验所造成的问题,就让他如一部不争气的汽车,总因为欲望的驱动力不足,造成很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如果说行为的基础是兴趣,兴趣的基础是欲望,欲望的基础是体验,体验的基础是建立在生理感知与环境相互的结果上,那就可以说明,同样的环境刺激,但由于每个人生理感知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显意识体验,而形成不同的潜意识与思维意识的认知与行为。
就像正常人,对烟酒茶等许多事物不同的反应一样,有的人因为生理体验对其反应良好而喜欢,有的则反之而讨厌。有的虽然讨厌,但在接触与潜移默化中,又因为导致生理体验的变化,而形成良好的显意识体验,最终又由讨厌逃避变成喜欢。但有的人因为对烟酒茶生理体验差异过大,却很难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
如果将正常人这种对烟酒茶的反应进行扩大,那不正如自闭症孩子在环境中,因为生理体验差异,造成由显意识体验,形成的认知与行为吗?
反过来说,讨厌烟酒茶就代表生病,那么现代医学可以检查出一个讨厌烟酒茶的病因吗?如果病因都搞不清楚,那又该如何谈正确治疗呢?
如果再用所谓的康复的方法,去训练那些对烟酒茶反应过大的人去适应它,那将会如何呢?结果,不是身体先出现问题,就是心理精神先出现问题。更糟糕的是,不管谁先谁后,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身心在相互诱发中而同时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