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我军获胜的几率也会更高。」
杨仪道「丞相,我以为此事没有这么简单,之前咱们几次三番命李严将军北上,可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回绝了,现在他竟主动请命,我看这中间定然是有什么阴谋诡计,咱们不得不防啊。」
「威公,你这个人啊就是心思太重,总喜欢把事情想的过于复杂,李正方有意率军北上助阵,这是好事,里面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的。」诸葛亮严肃地说道。
杨仪道「丞相,您是志诚君子,做事向来正大光明,自是不会使什么阴谋诡计,然而李严将军恐怕就不是如此了。
之前在孙权称帝一事上,李严将军背地里可是小动作不断,朝中不少官员都受了他的蛊惑,随时准备对您发难呢。幸好明之想出了妙计,这才化解了我大汉与东吴的一场战争,如若不然,李严将军他们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李正方虽然与我政见不合,但他与我同受先帝托孤之重,尽管平时龃龉不断,可终究还是能做到相忍为国。
之前的事李正方他们其实也并没有做的太过分,他若真的想利用孙权称帝一事搬到我,以他在东线经营多年的根基,随便耍个手段都能轻易地破坏大汉与东吴的盟好。
例如主动挑起事端对吴军发起攻击,真发生这种事的话,我们与东吴恐怕就非要走到断盟开战的地步不可。可他李正方并没有这么做,说明他还是知道大局为重的。
威公,我常说朝争要有底线、做人要有原则,绝对不能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择手段。
就算李正方请命参加北伐还有别的心思,我相信只要咱们一心为公,总归会找到化解争议的法子。这一点,我
希望你能够永远记在心里。」诸葛亮一脸郑重地说道。
其实这一向都是诸葛亮和政见不同者相处的原则,比如以前的法正在某些事上的做法诸葛亮也是极不认同,然而只要没有突破底线,诸葛亮都会看在大局的份上容忍过去。
李严之前在孙权称帝一事上的小动作诸葛亮并非没有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