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当下已是四月底,主粮已栽种完成,因此所遇农人皆在伺弄瓜果菜蔬,叛军的兵峰并未抵进此间,故沿途各村庄竟然少有的祥和安宁。
安上城以北就只有两个乡,这一日,杨清等人到达了离县城最近的黄乡。闻听太守行春督农至此,本乡的有秩和三老等乡吏以及有名望的耆老皆来拜见。
如今季汉在县以下还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建制,在乡设有啬夫、有秩、三老、游徼四位主要的乡吏管理乡亭事务,三老掌教化,游徼循禁盗贼,啬夫或有秩则职听讼、收赋税。
至于啬夫有秩二职的区别,则在于乡的大小,乡户五千则置有秩,不足五千则置啬夫。
这四类乡吏都是国家经制的官吏,直接有朝廷发放俸禄,如有秩和三老皆秩一百石,可见当下朝廷对乡村拥有较强的控制。
实际上后世常说的皇权不下乡并非贯穿于整个古代,甚至这种情形在封建时代的占比并不算很长,先秦两汉时国家对乡村一级的控制力极其之强,这个时代皇权是要下乡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皇权不下乡要到士绅阶级全面崛起的明清时了,然实际上就算是明清两朝,在国家统治强大的时期,皇权的触角也会伸及至乡村,只是或多或少罢了,究其缘由很重要的一点是华夏政治文明极其早熟所致。
所以杨清这个太守一来到黄乡,有秩三老等小吏就赶紧过来禀报治下事务。
杨清对此地的教化、治安、粮谷赋税等都一一询问,一众乡吏战战兢兢地禀报完后,他觉得黄乡的吏治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教化上。
大汉十分注重学校教化,自武帝以后,从都城至各郡县均设有官学,不仅长安、洛阳两京置太学有五经博士和弟子员,在地方各郡国也设有学校。
朝廷在郡国一级设学,在县、道、邑、侯一级立校,学、校皆置经师一人。
而且朝廷还在乡村设有官学,乡曰庠,聚曰序,庠、序各置《孝经》师一人,教授《孝经》《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