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压力山大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韩馥虽然忌恨袁绍得到众人拥护,但却完全没法对袁绍下手。只因在世人眼中,他是“袁氏故吏”,是袁氏门生!
或许后世人难以理解,但在察举制的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下属和提拔自己的长官之间,两者的关系属于另类的臣下与君主的状态,甚至有时候被举荐的人需要为举荐提拔自己的举主服丧,犹如父子关系与师生关系。哪怕被举荐的人身份地位超过了举主,但对举主也必须要保持充分的尊重,否则就是违背了东汉官僚系统的潜规则,会遭到其他人的一致抵制。
所以虽然韩馥是冀州牧而袁绍只是渤海太守,但在面对袁绍时,韩馥是要不自觉地矮了一头的,因为他是汝南袁氏的门生,袁氏是他仕途的举主,占据君臣纲常的名分。
正史里,韩馥见冀州人心归附袁绍,于是心生忌恨,害怕袁绍对付他,经常派从事在袁绍的门口把守,限制袁绍的行动。但除此之外,他就没法做更多的事情了。甚至袁绍起兵讨董后,他还得为袁绍供应军粮。袁绍主张拥立刘虞为帝,他也得予以支持。后来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一方面是公孙瓒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东汉察举制的潜规则和郡国本位化所导致的。
(PS:东汉政权崩溃的三大因素-皇权世俗化、士人家族化、郡国本位化。
郡国本位化的意思是东汉的地方郡国自成一体,在地方就犹如小朝廷,地方的官吏不仅视天子为君主,同时也视地方的行政长官为君主,算是另类的二元君主制。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吏和地方行政长官之间也存在另类的君臣关系。这一点极大地削弱了雒阳朝廷的权威,也削弱了中/央的权力。)
潘凤看着开心的韩馥,心中思绪万千。
他现在虽然效力于韩馥,但可没下定决心跟韩馥绑在一块。这些天相处下来,他对韩馥的性格为人已经摸清的差不多了。在他眼中,韩馥就是个性格有些迂腐和怯懦的儒士,没什么主见,不敢承担责任,抗压能力差,可以说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