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银河系的内部,由于氢、氦气体密度很大,便形成质量超大的新恒星。在它完全燃烧坍塌之后便形成质量极大的白矮星。
由于它的质量太大,周边的物质便不断被他吸引,进而加剧坍缩,体积变得更小、密度变得更大、引力更强,同时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磁场作用。到最后连靠近的光都不能脱离它的吸引。无论用什么仪器探测,得到都是一片渊黑。
银河系中心黑洞就此诞生,周围的包括光在内的物质开始不断凝聚。
不过,物质在凝聚的过程中,并不是直线下落的,而是旋转的,也就是带有角动量的。
这就好像家里的水槽装满了水,当把塞子拔出来时,水不是直着流下去,而是会旋转着涌入下水管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恒星获得了自转的能量,星系也获得了这样的能量,开始旋转。
就在这样的旋转中,有无数的恒星被它捕获,加如到这个星系的大家庭中,银河系的恒星势力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恒星和星系,都可以看作是流体,而不是刚体。在旋转的过程中,离心力会把其中的物质往外甩,而核心区域的引力又会往内拉。最初是离心力占上风,物质会远离核心,然后离心力会减弱,最终和引力达成平衡。
而星系内部天体的互相作用要比一颗天体内部物质之间的作用要弱得多,因此变形更加严重,就形成了扁平的银河系。
在这个逐渐扁下来的星系中,有数不清的恒星在闪耀着光芒,视界在投影室中逐渐拉进,使得整个空间都处于可观测银河系的范围之中。
投影室成了银河系的天下,为了大家能更好更直观的看到这个星系的诞生,天启在设定演化的过程中,把其他星系故意过滤掉了。
尽管没有了其他星系的干扰,也无法有人能在短时间内数清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好在天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参考数量:“2000-4000亿颗恒星。”
总质量达到了蓝星所在星系恒星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