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置办酒席,老规矩真心多。
因为是赵红兵娶妻,并非秦家招赘上门女婿。
也因此,这第二天的迎亲仪式什么的,并没有因为赵红兵家那破屋烂门,就能省略了必须流程。
好在秦东民舍得杀年猪。
赵红兵也是大手笔舍得花销之人。
所以这一个晚上过去。
再等到第二天,赵红兵再次回到前身那荒弃的家时。
真就生出无尽恍惚。
原来的破烂烂柴门,连夜已经给换上一副尚能闻到油漆味儿的崭新大门。
倒塌的院墙来不及修复完好。
但也被村民们用红绸锻子拉起了布幔。
又给墙角墙头各处插了彩旗。
院子里也打扫得格外干净。
十好几张东家凑、西家拼的桌椅板凳,齐刷刷在院子内摆展开来。
这热热闹闹氛围,绝对不寒碜人。
赵红兵在村中长者的引领安排下。
一套套流水账般章程走下来。
这成家立业、开门立户的流程,全村老少关注之下,一步步被推向了高潮。
噼里啪啦鞭炮轰响声。
秦家请来的唢呐手、打鼓敲锣扭秧歌的,抬花轿的……
迎亲队伍赶在吉时点上结队出发。
尽管秦家就在同一个村。
这迎亲队伍也不能说是直接这一家奔去那一家。
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先是出了村。
锣鼓宣天。
唢呐声声,鞭炮一路轰鸣中。
迎新队伍从村头往另一个方向绕着走上一大圈。
然后这才折返回了村。
这才奔了秦家,开始迎新娘,闹新郎。
赵红兵家里别无长亲。
村民们除了秦家族亲之外。
其余各家,很自觉自发都成了赵家的亲友团。
在秦家闹腾过一阵子,走完接新娘的流程,给秦淮茹接上了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