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王站起身来,脸上的神色一下子严肃起来。
对于朝政,他了解的还真不是太多,但是他对于目前朝堂的几个大臣很是相信。
特别是于公,淮王专门派人调查过,这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老臣子,没有私心,也不是那种捞钱卖官的人。
不管是不是他的门生,你能干,他就用,你不能干,哪怕私交再好,一样让你滚蛋。
比如朱夫子,这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对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可是让他在朝堂上做官,处理政务,就不行了,最后只能告老还乡。
还有几个大臣,淮王也做过了解,虽说有点私心,但是确实也算能臣。
淮王不是那种不着调的主,他很清楚应该用什么样的大臣。
魏国公又不一样,他把这些武臣作为大夏的基石。
“当下要跟你商量的事却是大事,我想知道你对于公的新政怎么看,徐芳他们你觉得又是怎么想的,这关系着大夏发展的未来。”
“王爷,你既然问到这里,我就说说,按说,我是个粗人,军事方面还能说两句,政务确实生疏。但是,我知道一点,有利于社稷,有利于百姓的事一定是好事,不管新政存在什么问题,至少大部分百姓拥护,这就够了。”
“我和小女也私下了解过,她说了一点,新政能让百姓更加勤劳,更加关注田地里的农作物,百姓愿意多种田,多收粮,百姓没有饥饿之忧,人口增加了,国家也就强大了。”
“小女上次从扬州回来,说通海,今年已经开始试种一种水稻,据袁睿说,至少六百斤一亩。她还说,袁睿吹牛,告诉她以后每亩水田至少收千斤,王爷,一亩一千斤啊!江南水田就可以养活整个大夏百姓,那时,别说打花刺,多打几个都行!”
看着魏国公有点激动的神情,淮王明白,这么多年,他是缺粮缺怕了,兵士们缺衣少食,饿着肚子在和外敌拼命,能撑到现在这个局面,付出了太多的牺牲。
“袁睿说的,亩产千斤,我怎么也不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