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事情,袁睿根本不知道,他这段时间一直在家里哪也没去。
从松江回来之前,他同时对朝堂吏部和淮王府发了文书,将在松江的所作所为做了详细说明。
没办法,自己还是个官呢,没有允许轻易离开是有罪的。
首先吏部回复是已经正常备案,因袁睿是淮王府从事,吏部不做安排。
淮王府也回复了,因为淮王还在边关,说明已将文书转送陇州,让他在家等着就好。
这下,袁睿高兴了,终于不用忙那些不知所谓的公务,在家养花钓鱼不好吗!
上次徐小姐来了,好多天一直没走,袁睿都有点奇怪,不过看她和小河两人很是合得来,几乎形影不离,袁睿也就释然了,难得有个投缘地,多待也算正常。
但是跟着袁睿下过几次田,徐小姐忍不住了,对于他一些做法,她完全不明白。
袁睿经常带着他们两个到单独预留的那个水田去,这算是袁睿特意安排的试验田,已经连续两年了。
熙宁九年收下的最大穗的稻子,熙宁十年开始第一次尝试,确实是按照精细化种的。
不但在育苗时特别小心,就是在生长过程中,施肥,除草,加水,防水,袁睿找的是当地很有经验的老农。
熙宁十年,第一次尝试,这块田平均亩产到了五百三十斤,放眼江淮,可以说已经是高产了。
在这些收获的稻子中,又经过了再次筛选,留下了更好的稻种。
熙宁十一年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平均亩产到了五百八十斤,别看这增长了五十多斤,但袁睿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这样慢慢把种子优化出来,做好防护,未来会更高。
今年是第三次尝试,袁睿偷偷做了安排,在育种时,特意提前了,还放在了房间里做了升温处理。
他还不顾其他人反对,提前半个多月就让人种了下去,每天过去查看情况。
徐小姐来了几次,听袁睿和几位老农闲聊,慢慢了解清楚了。
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