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猪头三本来就是用来挡枪的,这次要是借助官军剿灭他们也是好事。
他马上把几位贴心的亲信找了过来,把一些事情详细地安排了一下,特别是对于跟猪头三的合作。
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最好就是一部分人跟着猪头三,主要还是监督,另一部分人就要按照原来的思路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进入深秋以后,京城的气氛让魏国公很不适应,他总感觉哪里有异常,一下子也说不出来。
特别是上次朝堂众议,根本没有最后形成决论,也不知怎么就在京城里传了起来。
一时之间,说什么的都有,什么新政更狠了,收的税赋更多了,什么新政又完全废除了,又有新的税收比例,老百姓更苦了种种。
这些论调魏国公没有太在意,毕竟以前这种谣言也是有的,不过就是一些官员对将来不确定消息的推测而已,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老百姓更是心里没底,听到一些消息就害怕了,加上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谣言就产生了。
魏国公面对这种情况,也做了一点安排,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他对于禁卫军做了大量的调整。
围绕内城和宫内,他对于一些中下级军官做了调整安排,一些边军中回来的将领占据了大部分关键岗位。
其中从边关绕了一圈回来的原扬州卫军陈知何将军被委任为禁卫军都统领,负责整个内城和宫城的守卫。
另外为了掌握都卫的动向,他跟淮王商议后,将自己的大儿子徐光泽派到都卫左军中任了都统领,给他提的要求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在关键时刻掌握住三营都卫军。
其他的布置他就管不到了,也不太好跟英国公多说什么,一般来说,都卫军几个统领都是各自管理的。
比如都卫右军在英国公手里,都卫中军在成王手里,这样安排也是防止某个人完全掌握都卫军,一旦不轨,不好控制。
熙宁十二年十月初十,是个大朝,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朝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