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学里面,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 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脏者,藏也。腑者,化也。阳性化,阴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腑为阳,其色明。脏属阴,其色暗。阳而明,故能化。阴而暗,故能藏。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人身心火之气,煊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
曹大夫说完人身上的五行属性后,还说到了五行相生与相克的理论,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称为“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