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多数,或者说很多人不敢赌,那辽军囤聚于关外,终究是一個压力,此时一去,就海阔天空,可以全力对付西夏。大荣复由此还带来了一些消息:“萧孝穆所率的辽军与大延琳的起义军初战,副部署萧蒲奴轻敌迎战,被起义军所败,如今起义军声威大壮,看来这次我渤海,真的复国有望了!”他的语气,既带着振奋,又难免有些失落。渤海复国有望,但那个光复国家的,并不是自己……“辽军平叛,初战受挫么”狄进听了,却不觉得这就是渤海复国有望的好消息,安慰道:“渤海人想要复国,需前仆后继,数代努力,大延琳的起义或许只是拉开了一场浩大的序幕,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抗争!”大荣复目光微动:“下官明白了!”狄进道:“将这个消息,以契丹文写就,散入银夏各部,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告诉那些党项部族,辽国自顾不暇,再也不可能来救西夏了!”“是!”大荣复领命去了。在宋朝大军压境,直逼银夏时,李德明虽然及时地前来坐镇,但他稳定人心的方法也不会多,无外乎两种。一是李氏的旧有威望,二是辽国不会放任河西被宋人占领。前者是李继迁、李德明两代的统治积累,短时间内确实撼动不了,但光有这点也不够,必须求助于外力。所以李德明反复强调,只要在这个冬天守住银夏,辽国一定不会让宋人得逞,宋军必定会无功而返!可现在辽国爆发内乱,辽军于雁门关外撤退,就基本上断了短期内得到辽人援助的念想。就算这些人一时半会不动摇,李德明恐怕都要对各部的忠诚产生忧虑,这般上下相疑,患得患失,西夏军的战力势必又下降一个层次。前线的战报源源不断地传回,后方的军需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出,眼见着冬日的寒风越来越冷,机宜司在前线的又一位提点回归。眼见风尘仆仆,一年不见好似苍老了五六岁的雷濬来到面前,狄进都颇为激动:“雷提点,此行功勋卓著,辛苦了!”雷濬重重抱拳,哈哈一笑:“不苦不苦!我能去夏贼的老巢走一遭,也不枉我父从小的教导了!”机宜司三位官员来到前线后,刘知谦坐镇西北,统筹全局,大荣复往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