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何雨柱的高要求,放在后世可能真不太好找。
但这是六十年代,一个熔炉般的年代。
个体存在的个性与棱角,都会被这座时代的熔炉所淹没。
最终打造出独特的集体般的思想和意志。
尤其是那十年,这种集体意志将彻底凌驾所有个体意志之上。
何雨柱今年29岁,相亲多年,没道理碰不上这种女人。
成分不佳,又有学历。
尤其这时代哪个少女没幻想过苏联小说里面的爱情情节。
毕竟不论出身如何,冬妮娅和丽达,心中都装着一个保尔柯察金。
当然,要是有人家里父辈留过美,那就更了不得。
说不定这姑娘都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
憧憬过大洋对岸的那个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气息的国度。
当然还有那盏河对岸的小小绿灯。
说白了,就是有点小布什乔亚情节,但又不严重的落魄小姐。
有点文艺气息,饱含‘热情’嫁给了光荣的wu-chan-jie-ji工人。
这个桥段还挺常见的。
所以李卫国意有所指道:
“柱子哥,这个要求也不是不能办到,就连雨水学校里估计都有不少。”
“你这些年应该没少接触吧,就一个也没成?”
“嗨!谁说不是呢。”
说起来何雨柱自己也郁闷,又和李卫国碰了杯酒,道:
“就比如前几个月,咱们街道办的王大妈还给我介绍了一个供销社的姑娘呢。”
“前面都聊得好好的,后面也来我家里看了两次,却突然就黄了。”
“我都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去她家找她问个明白,还被她妈赶了出来。”
说到这里,傻柱似乎还有些心有余悸:
“这不,今天下班,我寻思去供销社买瓶酒,结果在那又碰着她妈了。”
“那老太太还以为我是来纠缠她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