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最早来自于卡尔·荣格,约瑟夫·坎贝尔把原型的来源解释为人类较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卡罗尔·皮尔逊则给出了十二原型的理论。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将原型理解为人格的标准模式即可。
每个人都拥有着十二种原型。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追寻者、破坏者、爱人者、创造者、统治者、魔术师、智者和愚者,每种原型都可象征一种人格,负责着不同的人生历程。
原型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强与弱的分别。但是由于不同的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其他一些先天因素的不同,原型的表现也会有强有弱,呈现不同的层次,甚至会处于负面状态或隐藏状态。
某种原型处于主导地位的的人,便会呈现出该种原型的特质。以“战士”原型为主导的人勇于克服困难;以“孤儿”原型为主导的人善于提出质疑;以“愚者”原型为主导的人乐于享受生活……
实际上,在现实中,你有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经历多种心理原型的作用。
例如,当你产生了一个很棒的构思时,信心满满的坐在电脑前,准备写出一部“绝世奇书”(天真者)。你罗列出自己的想法,制定了一份简要的计划(战士)。可很快你就发现了各种问题,不知该从何下笔。苦恼中的你,转向互联网寻求帮助(孤儿)。你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在论坛上看别人的经验(追寻者),可是更多的问题却接二连三的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感觉到了麻烦,于是放弃了想要写作的“可笑想法”(破坏者)。(请勿模仿)
原型的应用
当我们想要创造出一个性格多样,复杂完整的人物时,只要让他同时具备多种原型特质就可以了。不过并不推荐这样做,因为这不但十分的复杂,需要有强大的笔力支撑,且并不适合网文模式。
至于让同一个人物同时拥有完整的十二种原型,你将创造出一个只存在于理想中的完整人类模型。
我们只需要让一个人物拥有一种原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