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变为了专指各种各样的“连续运动的图像”,包括2D、3D、粘土、贴纸等各种方式做成的动画,但不局限于现今“动画”的概念范围。至于最初的漫画,如今的欧美更多是用“Comic”来称呼,特别是自家的《蝙蝠侠》、《超人》这类漫画作品。
而在日本,“漫画(マンガ,罗马音manga)”一词早在浮世绘时代就出现了。20世纪初期日本漫画发展快速,但动画起步却相对晚了一点。直到国外动画,比如欧美、中国作品的大量涌入,才带动了日本动画的兴起(不用怀疑,中国动画起步确实是早于日本的,比如着名的《铁扇公主》就对手冢治虫的观念造成过巨大影响)。
之后伴随着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日本动画由一开始对进口作品的简单“拿来主义”渐渐创造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绩。从70年代起渐渐发展分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动画流派,期间有过“线画”、“动画”、“漫画映画”等多种叫法,但基本都属于“电视漫画”的意思。最后,随着将“Animation”的日语音译词“アニメーション”简称为“アニメ”,便创造出了在今天欧美人看来专指“日本动画”的“Anime”这个新词。
总之,欧美与日本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确定“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就是“动态的漫画”。
随国内历史不断“改名”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开始我们的动画有个特文艺的名字叫“美术片”,这几乎是个国产动画独有的称谓。可能是由于国内的动画起初都是剪纸、木偶、皮影这类富有文化气息的东西吧,而且直到现在官方还在使用这个词。
前文虽然指出国产动画一开始处于世界前列水平,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发展缓慢,再后来国内便开启了引进日本动画的大潮。如《机器猫》、《一休》等,在国内逐渐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也因此升格为了中国漫迷心中的经典作品;国产动画则伴随着“美术片”这样的名称渐渐开始被冷落。嗯…似乎有点文艺青年败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