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要削减开支用度,宫中也要同样精打细算。
太后娘娘潜心修佛,自然看不惯铺张浪费之事,朱维桢身为长公主,一直掌管着宫中和内务府的账本,削减开支的事,她肯定是要亲力亲为。
朱维桢曾问过许知淮,如果她想管宫里的事,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许知淮自然不会贪心这些,只说长公主把持宫中的大事小情,最是稳妥,她不擅长管家,更不用说算计银钱了。
她手里的积蓄不多,但也足够她使唤了,加之,她没有娘家也没有外戚需要拉拢照顾,犯不着急着争权夺利,惹得长公主心烦。
宫中要削减开支,因着许知淮独占恩宠,空荡荡的宫城用不着那么多人手,所以有一半的宫婢内监要被放出去。
他们进宫都是押了生死契的。
宫婢过了二十五岁便可选择去留,大多数都盼着能出去嫁人,如今能早早出去,也不算吃亏。
相比之下,那些净过身的内监就惨了,他们在宫中当差,虽说月例银子不少,但花钱的地方也多。隔三岔五赌赌钱又或者巴结巴结上头,几两碎银子说没就没。钱没攒下,人也废了,出去了拿什么谋生。所以,名单还没下来,人心先乱了。
最开始大家还只是背地里担忧议论,后来越演越烈,架不住有心之人的挑拨,一些得了品级的内监宫女,暗中做起了“拉人头”的买卖。
想要留在宫中继续当差,就要“买人头”。
一个人头,十两银子。
有些人拿不出钱,只能想办法去凑,凑不到就借,借不到就偷,还有人敢偷到了太后娘娘的宫中。
买的卖的,借的偷的,里里外外,乌烟瘴气。
朱维桢气急,将那些起头生事骗钱的,全都交给内务府打死。
然而,一波平了一波又起,总有人跟着上当。
朱维桢可不会纵了他们,把收钱的送钱的都收拾了一遍。
内务府的崔公公不止一次地和许知淮求情:“娘娘,奴才底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