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十有八年,岁在六月望日,水梁山下,泗水县东北面山坳处,有一村名曰陈家村。
村口高挑一面大旗,上书斗大的“陈”字,在烈烈夏风中猎猎作响,似在宣示着村落的独特存在。
彼时,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却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诡异的平静,宛如隐匿于荒野的群狼,暗中窥视着猎物,蓄势待发,只等那致命一击的时机。
这日,本应是寻常的一天,日光洒在村落,一切依循着往昔的节奏。然而,眼尖的村民却瞥见山道那头,有一道奔急而来的虚影,细看之下,约摸十余名骑士,正策马疾驰。负责放哨的村民见状,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敲响立在村头的警钟。
陈家村内,共有十几户人家,人口五十有余。村民世代以锻铁为业,手艺精湛,独具匠心。北面私运而来的生铁,经他们分批分量,投入水梁山不同工匠之手,经千锤百炼,最终幻化为各式各样的防具与兵器。
这些器物,一部分在本地售卖,满足周边需求;一部分则成批运往海外,远销异国他乡。
洋人虽善用火枪,却对中原冷兵器情有独钟。究其缘由,乃中原独特的锻造手法与手工技巧,让兵器在品质上独具优势。
在海外战场上,火枪大炮对射之后,便是近身白刃战。此时,从中原购置的兵器,往往能助他们在同等装备条件下,占据最大优势。故而,每年出口外洋的铁矿与兵器,数量颇为可观。
陈家村平日里专心经营锻铁营生,从不涉足水梁山中各方势力的纷争。但作为一方村落的领导者,对于外界消息,仍颇为上心。泗水县近来局势愈发紧张,官府与当地水匪、山贼、马匪之间的争斗已到白热化阶段。
只是,商户中不乏唯利是图之辈,甘愿充当贼寇内应,如此一来,官府败退似成定局。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思忖,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官府再如何折腾,也掀不起多大风浪,贼寇与商户勾结,其势已成,官府难有胜算。
就在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