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浩飞往本子参加直木赏,顺便把本子的事情处理下,那边的股票交易已经接近尾声。
陈卫国这些天已经开始按照王浩和凯瑟琳整理的训练大纲研究山地训练了,每天带着士兵在香山训练,身先士卒,全团士兵气势高昂。
训练大纲已经报上面批准,正好提前适应也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否会让陈卫国南下还没有定论,不过提前训练着还是好的。
和王浩谈完的第二天,王若兰就申请到京科大做研究了。本来就是兄弟单位,京科大的一些老师就是青华过去的,所以学校也没有阻拦。
王若兰申请之前找京科大陈校长说了,让他们那边发个函到青华,以免以后出了成果不好解释。
到了京科大,主持研究的是陈校长,副组长是王若兰。其实主要工作要王若兰负责,陈校长还要负责联络单位配合研究。
而且他这边还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拯救光刻机研发。
六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布局研发光刻机,彼时荷兰光刻机生产巨头ASML尚未成立。
1965年华夏科学院研制出65型接触式光刻机。1970年代,中国科学院开始研制计算机辅助光刻掩模工艺。
1972年,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编写了行业生产指导《光刻掩模版的制造》。
1980年青华大学研制成功第四代,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
然而到了八十年代,这个项目被下马了。
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在光刻机的科研上,已经在光刻机项目上有了20多年的技术积累,是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
然而没有了国家经费的支持,一切都成了空谈。
1994年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破产改制,变成了一家副食品加工厂。那时候所谓“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后面的事情王浩是不知道的,可是听说了光刻机的项目被下马,王浩是痛心疾首的,已经和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