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或战功,而是与贾似道的亲缘关系和对贾氏的忠心耿耿。
贾通立刻肃立当地,拱手行礼答道:“回禀少爷,若是问各官署衙门,小的平日为老爷往来传递公文,比较熟悉;若是问民事,亲卫中有几人是老爷进鄂州城后我在城中新募的,可以问他们。”
“时间紧急,无需多礼。”贾旭抚了他一把,示意他继续往前走。“叫熟悉民事的人过来,我有话问。”
贾通回头喊了几个名字,被叫到的士兵纷纷跑上前来。几个人身材壮硕,之前都是城外码头往来搬运的力工,老实巴交的小老百姓。战事一起,船运停滞,没了营生,而城里又万物腾贵,为了给自己、给家人混口兵粮吃,方才应募参了军,又因为身体条件好,看起来英武,被贾通挑了来做丞相的亲卫,补了进城时战死人员的缺。
几个人面对丞相公子的问话,面面相窥,半晌也没憋出一个屁来。
最后还是一个看起来相对年轻的站出来答道:“小的家就住在城东南,对这一片最是熟悉,不知大人要问什么?”
贾旭看着这个憨大个子,点了点头,问道:“这城东南附近的诸多富户,哪一家平素最是为富不仁?”
大个子憨憨的说:“大人问话,小的不敢欺瞒。只是这为富者,哪有仁的?”
贾旭被这回答逗的“噗呲”一声,笑着说道:“你叫什么名字?念过书么?说话挺有意思啊。啊,不要害怕,那你来说说,这些富户里,哪家粮食最多?”
大个子缩着脖子挠了挠头,答道:“小的叫王文军,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识得几个字,只是实在不是这块材料,家里也供不太起,后来便去码头做了帮工。要说粮食多,那肯定是杜员外家,小的之前便是在他家的码头运货。他家有六七家粮铺,是城里数得上前三的大粮商。围城之前他家的粮船还一艘一艘的开进来,蒙古兵来了之后他家的粮铺反而停了售关了门。”
“那你一定知道他家的粮食存放在哪咯?”
“小的当然知道,好些粮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