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破,周建军与何雨柱二人满头大汗踏入菜市场,眼前的景象令人咋舌:卖猪肉的摊前,人群密布,宛如海洋,排队的长龙已蜿蜒至远处。仰望天空,晨曦微露,不禁让人好奇,这些人究竟是何时刻开始守候于此?
这番光景,正是时代的独特印记。迟来一步,或许就意味着与肉无缘。在这样一个时期,猪肉仍是稀缺资源,受限颇多。彼时,国外的白猪尚未引入境内,市面上流通的皆为本土黑猪,其肉质之鲜美,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正因供应紧张,除去各厂预定份额及预留的部分“特殊渠道”供应,真正面向大众销售的猪肉便寥寥无几。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最早到的顾客或许还能有幸选购到板油、五花这些肥瘦相间的上等部位。而迟到者,则只能接受剩下的选择,更有甚者,空手而归亦非罕见。
于是,为了那一份对美味的执着,许多人不惜披星戴月,未待天明便加入长长的队列中。那时,每人每月仅能分配到一斤猪肉,无人愿意手中的配额变成无滋无味的纯瘦肉。这不仅是对食物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一份不易却执着的热爱。
至于骨头,这玩意便宜。五毛钱能买一副猪大骨。
回到家,这得分三次吃。
先把肉剔下来,然后猪头汤,下面条,吃完面条,得捅骨髓,两头一砸么,用嘴一吸,哎呦那个爽溜。剔骨肉则是最后吃,那是正餐。
至于猪头,生猪头只要三毛钱一斤,猪蹄你可能不相信,一毛钱一个。
这绝对是时代特色了,到了现代化之后,猪头猪蹄子这些,恨不得比猪肉都贵,上哪说理去。
“哥,你要吃肉,回头我在食堂……”
“别,那玩意是公家财产,你要是每天留一份,说是剩菜,倒没人管,万一……得不偿失。
我之前走过弯路,我不希望你也走弯路。
我是你哥,就有义务管你,你也别嫌烦。”
“哎,你这话什么意思,难道认为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人吗?好吧,你说的我都会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