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用免税特权,诱使周围农民将土地赠予自己,这被称为献地。
为何农民甘愿将土地交给举人呢?无非是明朝繁重的赋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将土地献给举人,农民仍耕耘那片土地,只是原本应缴纳给国家的税,转交给了举人老爷。举人收取的地租通常低于国家税额,这样农民就能少交粮,多留些给自己。
举人正是凭借免税特权,大量聚集财富,将本该属于国家的税收据为己有。国家收不到税,只能再次加税,那些自耕农承受不住,只能将土地献给举人以逃避税负。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豪绅阶层拥有大量土地却逃避赋税,而土地稀少的农民却承受沉重税负。每逢政权交替之际,土地兼并的问题最为严峻,这也是历代王朝兴衰更迭的根本原因。那些有望中举的读书人,他们不似那些无望之人般贪婪,他们期待仕途,珍视名誉,通常会给予故乡的乡亲们优惠,收取的地租也相对宽厚。因此,他们的收入反而不及那些无法考取功名的,这也正是民间流传那句谚语的由来。
刘举人如今已有五十六载,这在古代已是高龄。他自己仕途无望,便担任文登县的县丞,一个八品的小官,同时在家乡积累了庞大的家业。人一旦富有了,失去了进取心,就只满足于现状。刘举人育有八子六女,妻妾成群。长子已年过半百,而幼子仅两岁,显见这位老人的风流本性。
喜欢都市之:复兴大明兴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