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三十六年,秋意渐浓,长乐县的广南街上,暖阳轻柔洒落,晕染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
街边的树叶开始泛起微微的黄色,偶尔几片挣脱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飘落,仿佛眷恋着这美好的秋光,不舍离去。
在这条街的尽头,一座小小的私塾静立着,上书‘科学院’三个字,青瓦白墙,透着古朴与雅致的气息。
私塾院子里种着几株桂花树,正值花期,金黄的小花藏匿于绿叶之间,散发着阵阵甜香,为这方小小的天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私塾内,李长生手捧着一本泛黄的书籍,正给一群孩子上课。
那书的封面上,写着《科学与理论》几个大字,虽有些磨损,却仍能看得出曾经的精致。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李长生身上勾勒出一层浅浅的光晕,他微微眯着眼,缓缓念道:“这一节课我们讲钠元素,此物质地轻盈,颜色与白银相仿,化学属性活泼,非常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遇水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
课堂里的孩子们听得入神,他们大多是街坊邻居的小孩,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在大奉,能识字读书的平民并不多,李长生的私塾无疑为这些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将来长大了,他们出去讨生计也比目不识丁的人好上许多。
或许能做个账房先生,或许能在衙门里谋个差事,总之,这书本上的知识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运气好的,说不定会被司天监看中,成为术士,从此鱼跃龙门。
最不济的,便是继承自己的衣钵,在学堂里当个教书先生。
将这些科学知识,传播下去,造福百姓,也未尝不可。
这群学生里面,却有一少女非常独特。
她坐在前排,微微侧着头,眼睛里满是认真,仿佛要把李长生说的每一个字都刻在心里。
少女约莫十六岁左右,皮肤洁白,仿佛羊脂玉般温润细腻,在这秋日的阳光下更显得晶莹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