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并非无道昏君。只是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不肯齐心协力为国家出力,反而整天互相攻击,各自拉帮结派,搞得朝政一片混乱。
好在崇祯皇帝还算英明,他很关心国家大事,看到天启年间那些贤能的宰相,比如刘一、韩爌、叶向高,都不得安身,心里十分不忍。
再看当时在任的几位阁臣,只有施凤来和李国木不是魏忠贤的党羽,但他们又没有担当;张瑞图因为被查出曾为魏忠贤书写贺屏,被赶回去了。
当时国子监的监生胡焕猷上奏说这些辅佐大臣毫无建树,只是白拿俸禄。崇祯虽然没有批准他的奏章,但心里也有些想法。
于是有一天,崇祯下旨让吏部衙门会同九卿推举可以入阁办事的官员。
吏部和九卿看到皇帝如此英明果断,不敢怠慢,仔细斟酌后,推举了十二名官员,包括现任翰林王祚远、来宗道,九卿房壮丽、曹思诚,以及其他一些人。
有的是隐居山林的高士,有的曾因得罪魏忠贤而闲置,有的则因多次被推荐而应被起用,比如孟绍虞、钱龙锡、杨景辰、薛三省、李标、萧命官、周道登、刘鸿训等,把他们的名字都列出来呈给皇帝。
崇祯召见了阁臣施凤来、李国木,吏科魏照乘,以及河南道御史安伸,让他们在内殿的香案前叩头三拜。
只见殿内香烟袅袅,烛光辉煌,金瓶中插着奇花异草,与金瓯相映成趣。彩色的雉扇分开,珠帘半卷,众官员叩首,恭敬地望着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说:“内阁大臣如果能选到合适的人,那就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我哪敢自己决定,还是让上天来决定吧。”
施凤来跪奏道:“国家多事之秋,希望皇上多选几位大臣,共同辅佐朝政。”
崇祯很高兴,说:“我知道了。那么,这些被选中的大臣,是按被选中的先后顺序排列,还是按官衔大小排列?”
施凤来等人齐声回答:“应该按官衔大小排列,这样才不会显得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