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已变,若仍拘泥于旧法,恐难选拔真正的人才。”
刘侍郎的脸色更加严肃了,他紧紧盯着林诗雅,仿佛要将她看穿。
“林大人此话何意?难道要打破祖宗规矩,另辟蹊径不成?”
林诗雅没有回答,她轻轻拿起那张写着“变”字的纸,缓缓地将其举起,然后,她平静地说道:“我只是觉得,有些题目,已经不能测出真正的才能了。”
刘侍郎目光一凛,正要开口,却听林诗雅继续说道,“侍郎大人不如看看我拟好的题目?”
林诗雅的声音清冽,如同山间流淌的泉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她展开手中的宣纸,上面除了那个醒目的“变”字,还有几道精心拟定的题目,每一道都跳脱了以往的窠臼,带着一股新气象。
她指着其中一道题,向刘侍郎娓娓道来:“大人请看,此题名为‘论农商之变’,并非单纯考察经史子集,而是要考生结合当今实情,论述农商发展之道,以此甄别真正懂得民生疾苦,有济世之才的人。”
她又指向另一道题目,“此题‘论水利之治’,旨在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只会纸上谈兵,引经据典。”她侃侃而谈,从古时的水利工程到当今的农商困境,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每一个字都敲击着在场众人的心房。
她的声音掷地有声,如同一柄利剑,劈开了陈旧的枷锁,将新思想的光芒带入这庄严的考场之中。
刘侍郎听着,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的审视慢慢变成了思索。
他并非迂腐之人,只是习惯了以往的章法,林诗雅的话,却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
她提出的这些题目,不仅能够考察考生的才学,更能考察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选拔治国理政的人才来说,无疑更为重要。
他心中暗叹,林诗雅果然是不可小觑的后生。
“林大人所言,确有道理。”刘侍郎最终开口,语气中多了几分赞赏,“科举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不可拘泥于旧。你所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