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也起身,拱手道:“卑职从地方上筹了三千两银子,送去曹家没几天,就花光了。卑职派人打听了一下,光颂经的和尚,曹家就请了三百人之多,更别提还有二百名道士了。”
胤禑一听就懂,赫寿和张伯行的叫苦不迭,骨子里隐藏着一个冷酷的现实:人走茶凉!
曹寅还活着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既是康熙格外宠信的伴读,也是康熙搁在江南的眼线。
然而,曹寅既然殁了,所谓的交情,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曹顒是谁?和大家很熟么?
哪怕再怎么颟顸无能的官员,人际关系的利弊得失,也会算得很清楚。
在大清的官场上,有个基本现实:死了太太,车水马龙。死了老爷,门可落雀。
没办法,官场上就是这么的现实,大家都遵循这种冷酷无情的游戏规则。
凡是失去了投资价值的同僚关系,根本没必要继续砸钱维护。
胤禑心里有数,别看赫寿和张伯行嘴上在叫苦,心里却还是有些忌惮的。
再怎么说,江宁织造郎中一职,由曹寅的亲儿子接任。
不用说,充当康熙眼线的任务,肯定也会传到曹顒的头上。
不然的话,以张伯行格外珍惜羽毛的姿态,又何必帮曹家人筹银子呢?
胤禑既然来了江南,曹寅就必须风光出殡。
“曹家浮厝之处,在哪?”胤禑故意问赫寿。
赫寿哈腰答道:“回愉王爷,权厝于鸡鸣寺。不过,方丈异常心黑,一日收银一百两。”
江宁的鸡鸣寺,天下闻名!
不过,鸡鸣寺的停灵费用,真心不低。
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从奢回俭难!
曹家人是个啥德性,有曹佳氏这个耳报神的存在,胤禑可谓是一清二楚。
在大清朝,老人活着时候,儿子是否孝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丧事必须大操大办,要让大家都看得到孝心!
胤禑见赫寿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