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的佛罗伦萨领主广场,充斥着狂欢艺术节的血脉贲张和躁动。
不仅是听觉和视觉,还有味觉。
空气里浮动着的亚克力颜料的刺鼻,人们手里拿着的帕尼尼的罗勒香,以及某个芬兰诗人现场焚烧诗稿的桦树皮焦味。
游客们光临此处,摩肩接踵地朝着旧宫博物馆走去,自然而然就停驻在了这一处。
或看热闹、或凑热闹,不一而足。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流浪画家们像野生孢子般疯长的摊位,今天的竞争会非常激烈了。
广场入口处走来一群游客,从着装和气场上看不似一般的旅游团。
仅是跟拍的摄影师就多达三个,冲着说笑着前行的两位亚裔面孔一顿咔嚓。
拉起的队伍横幅上,书写着“2007年中意文化年交流团”。
2006-2007是中意文化交流年,再往前推两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
这是国家在奥运会之前,通过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在世界舞台进行的友好交往和互动,以期为奥运赋能。
意大利翻译指引着两个华人面孔的男子往前进行:“谭老师,贾老师,我们去看看雕塑还是?”
贾科长有些心痒痒:“老谭,要不咱直接去旧宫博物馆瞧瞧?反正广场上的雕塑也都是仿制品。”
谭盾笑着摆手:“我是无所谓,看你。”
“那行,带路。”贾科长脸上笑出了褶子。
他的目的跟路老板一样,也想瞧一瞧世界名画《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交流团的两位大拿就是贾科长和谭盾。
前者不必赘述,2006年的《三峡好人》拿到了威尼斯金狮,他和意大利文化界的方方面面都熟悉;
这位谭盾,其实在西方艺术界的地位比贾科长要高。
他是美籍华裔的作曲家和指挥家,曾为李安配乐《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
这一次受国家嘱托,他创作出《马可·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