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雒阳援军赶至江夏了,竟还不罢兵而去?
对,只需急行军十余日,不论前驱的秦朗还是后发的曹叡便皆赶到了江夏。
因为从扬州寿春转来救援江夏郡,无需途径南阳宛城再顺流而下。
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看似是连接一起的,但互逼近处(义阳县)尚有三条官道可通南北(义阳三关),雒阳援军从此三关通行便可直抵安陆县了。
在魏军赶来时,孙吴各部部署亦略作调整。
原先在宜城一带扼道落营的朱然部,后退至蓝口聚依着汉水(沔水)落营,继续承担着断绝襄阳守备兵马顺流入江夏的职责。但陆逊与诸葛瑾部则是转兵去江夏与孙权并力围困石阳城。
先前攻蔪春郡的全琮部四万大军亦同。
他放弃了攻打蔪春郡,径直走大江水道来与孙权会兵于江夏石阳了。
亦是说,孙吴此番乃是近八万大军好整以暇、围点打援。
且是意图持久作战——魏石阳城临大江,孙吴乃是以舟船横连在江畔为营地,依托水力从夏口与武昌转运来粮秣,并没有后勤上的压力。
但魏军则是不同。
早就残破且将黎庶徙走的荆北,粮秣并无有多少积存,供应驰援而来四万有余步骑唯有从豫州各县转运。
且魏军的劣势,尚有奔波了半个中原腹心的疲惫。
这令曹叡明知石阳被困近两月时日、城内军心与粮秣皆堪忧了,亦只能下令让将士落营暂作休整。
至于兵力稍微逊于孙吴,曹叡倒没有担忧。
一来,论将士在陆上作战,魏国雒阳中军要比孙吴更精锐。
另一则是分出荆州刺史胡质领军去与朱然部对峙后,别道督领万余兵马顺着涢水而来的王昶,也赶至安陆县会军了。
但他的到来,并没有给曹叡带来什么好消息。
当曹叡问及他对战事有何破局的见解时,他的回复乃是:“如今之计,唯战耳!纵使彼贼吴以逸待劳,我军无有优势,然亦当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