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是120亿。远远高于20万人正规军,三倍的预备役和民兵部队的消耗,可即便如此,教育经费在整个政府收入的比重,从原来60%左右,下降到了1912年的35%,这代表着西北的财政驶入的大幅度提高,也代表着西北越发强大。
只有在西北,蔡锷才真正的意识到,只有国富才能民强,国家弱个人强是一个悲哀,而国家强,就很少有个人不强的,引申到军队之中,也是如此,足够兵员,严格的训练,充沛的军饷和军事投入,军队怎么可能不强,除非是有人贪污了。
第一天在路上,蔡锷就考虑了,有了一定的预案了,只要照着执行就好了,电报的第二点就让蔡锷费解了,电文之中提到,有一个德国驻中国武官带领的军事考察团一行十几个人,会在10天以后,抵达买卖城前线,买卖城的地下工事,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不给他们看,要主动放俄军过来,最好在第一师的预设阵地上打一仗,可以随便打,打多狠都可以。
这一条,从某种意义上面说,跟之前的有些矛盾的,蔡锷很清楚,第一师的火力如果全开的话,会是怎么一个结果,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以目前的俄军,一两个师,不是对手,再加上火力配备的关系,训练的关系,防守比攻击更强,这样的情况下,放俄军过来,随便打,说不定一不小心,就吃掉一两个俄军师,这对于接下来的战略,天知道会有什么影响。
德国,蔡锷知道,蒋百里和张孝淮留学的地方,他们在德国也学到不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德国的陆军,特别是精锐部队,是世界一流,可是不能因为这个,因为包头跟德国的关系,就这么的毫无保留的给他们看吧。
思前想后,也想不明白,蔡锷不可能想到,杨元钊的目的,真的是想要跟德国结盟,或者说,有选择的提升德国的实力,让接下来的一战之中,德国表现的更好,观摩军事,让德国明白一些战壕的布置,机枪的配备,还有铁丝网的应用,这些对于德国来说,都是一点就透的东西,只要在作战初期灵活运用的话,德国在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