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800吨,即便是最小的,也超过了1800吨,这样的吨位情况下,容纳一个几十吨的雷达,只要雷达的体积不是太过,就可以接受,可是飞机,最大的起飞重量才90吨左右,还有许多的空气动力结构,不能够说弄就弄,后世的大部分的飞机,都是差不多的形态,也就是雷达与经济,多了一个巨大的雷达圆盘,其他的飞机,只是一个放大和缩小。
雷达已经走入到了死胡同了,几乎所有的研究员都明白,必须要找寻一个新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的,制作出合适的雷达,可是雷达是一种新的产物,如果没有杨元钊拔苗助长,恐怕要到20多年后才会出现,并且逐步成型,虽然在1940年左右,已经有了装载在飞机上的雷达,可是跟二战的雷达一样,都是很容易被干扰,很不靠谱。dudu2();
这也是研究员们,没有提出新的设想,只能够在旧有的雷达上面进行修改的根本原因,因为谁都承担不起设想失败责任,雷达不同于其他的研究,投入相当的高,中国在半导体上面,远超过世界的水平,可是雷达依然是半导体和无线电最尖端科技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因为先进,所以投资巨大,就拿一台普通的重巡上使用的雷达来说,价格高达120万,几乎相当于一条轻巡的价格,如果把他缩小一半,价格最少翻上2翻,一旦构建错误,在通电和运行之中发生问题,这个雷达就无法使用了。
空基雷达专门立项研究之后,每月的费用高达7000万,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哪怕是见多识广的研究员,也不由心惊胆寒,西北大学获得中央的直接拨款是10亿,一个雷达研究所的分至项目,一年可能就是8.4亿,这还是目前状况,一旦提供新的构架,可能投入的就更多,成功了还好,一旦失败,那麻烦大了。
中国的研究员并没有那么的保守,也不怕承担责任,只不过对于雷达是一片未知,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真的毫无保留的投入的话,每月的花销可能是现在的10倍,甚至一两年都没有成果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