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通俗实用读物,即通、农、尺牍、旅行指南等,如《陶朱公致富奇》、《客商一览醒迷》等,尤以商人用为最多,想来是商业发达,商人也有钱购买的缘故。
当然,在北京的图市场中,最好卖,最为紧俏的,还是时文选本,这里的时文说的八股文,往往搜集以前中式的科举应试文字,加以选择乃至评点,再印刷出版,其中又以点评者地名气最为重要,若是名人点选,往往好卖,而这个点选者也有特别地名号,叫“操选政”。
通常来说,明代的图市场上还没有版权地说法,不过行规是不能一模一样地抄袭,还有就是印售新近的作品,也需要征得著者的同意。
活字印刷强在时效性,以及少量印刷的成本,与雕版相比,雕版在印刷经典籍以后,可以长期存留,随时加印,成本未必更高,印刷质量也更好。
李彦要用活字印刷,就必须充分发挥活字的优势,而避免印刷质量上的劣势,所以李彦在分析比较后决定,华夏社不印籍,仍然印与报纸类似的,定期发行的,这次是期刊。
在期刊的选择上,李彦计划出一本通俗文艺类的,也就是小说戏曲期刊;一本时文选本类的,都是一月一册。
两本期刊,一本叫《华夏小说与戏曲》,既然是通俗文艺,这个名字也确实通俗,时文选本的刊名也很通俗,《华夏文学》。
李彦原本想将《华夏文学》叫作“十日谈”一类的,他对这本时文杂志抱有更大的期望,因为所谓的时文,所谓的制艺和策论,涉及到的往往是治国的理论和方略,如果利用得好了,这其实就是一本政经类期刊,未尝不会讽喻时政。
正是因为如此,李彦想了想还是决定至少从包装上弱化其政治特征,让它看上去只是一本“文学”期刊,而实质上能走多远,就要看政治环境了,李彦的原则是能做的事情就要去做,他不怕死,反正已经死过一次,但也绝对不会去找死。
《华夏商报》提前刊登了两本期刊的征稿启事,而且将这两本期刊包装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