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插的幅度与频率等)、“量”(常以施针剂量为代表,含所取各穴在某次或历次施针中的“位”、“时”、“度”三种结构成分)四种结构成分。"
坐在一旁的我满头雾水,对我来说,这些医学理论是太难了,叔公也似乎意识到自己讲的太过复杂,打了几声哈哈,一边指着经络图,一边仔细给我讲解,这次的我倒也没太出丑,也听懂了明白了。
《黄帝内经》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之灭也。”
施针下针则讲究:“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其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认,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针灸所用的针也形形色色,通常中医常用的有9种长短不一。
“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生治分间气。三曰镵,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