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一起商定的。
前面他无所谓了,到了这一步,就要剖析这些决定,仔细审视种种的安排……老朱不停在脑海里,一遍一遍过着这些事情,他还挺高兴的,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老朱沉溺其中,不停忙碌着。
外面其他人更没有闲着,蓝玉已经统兵进入高丽。而李善长也前往辽阳,调配后勤。
朱棣倒是没走,还留在北平,但也是不断筹措粮饷军械,支持用兵。尽管三个人都堪称大缺大德的典范,但他们各自有所求,干起事来,格外卖力气,丝毫不敢打马虎眼。简直比那些君子强多了。
而就在忙碌之中,朱棣收获了一封来自张庶宁的长信,内容很多,张庶宁写了足足有三万多字。
相比起朱棣嚷嚷着干大事,张庶宁写得就实在多了。
这是他随着一位学堂的先生,做得调查。
同样参与调查的,还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走访山东各处,一共去了三个府,十多个县。
洪武十一年的寒假,都在忙活这件事。
本来张庶宁年纪还小,没有资格参加,他是主动申请,经过先生点头,他才有机会参加的。
可是一番调查下来,让张庶宁吓得不轻。
他在信里跟朱棣讲,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初他爹留下的均田法令,留下的田赋制度,有着巨大的漏洞。
如果在十年之内,不能尽快拿出方案,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你也知道,我爹有着很高很高的声望,我的这位先生,能够研究我爹的漏洞,拿出详实的证据,证明我爹的错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儒士风采。此番到复旦学堂,认识的朋友不多,但是能遇到一位名师,我十分幸运。只是他还不知道我爹就是张相公,不知道以后他会有什么想法……”
张庶宁写了很多,朱棣都耐心看着,他也替张庶宁遇到自己佩服的名师,感到高兴。
但是这位老师,究竟研究了什么东西,能让张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