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之后,真正使律诗定型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不过这个时期还是没有谁敢公开反对宫体诗,第一个说宫体诗垃圾的大佬是陈子昂,陈子昂推崇汉魏古诗,倡导建安风骨,以一己之力扫除了宫体诗风,端正了唐诗的发展方向,为盛唐诗歌高峰奠定了文化基础。
往后的盛唐诗歌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是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大佬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人。
至于诗仙和诗圣,则是盛唐双峰并峙的绝世妖孽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真正的大成至圣。
同时期的一篇盖全唐和吴中其余三士虽然也有名气,但远远比不上二位大宗。
安史之乱后,包括诗歌在内的唐朝一应文化均遭受到重大摧残。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画圣吴道子逝世。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王维撒手人寰,李白捞月而亡。公元765年,永泰元年,高适与世长辞。
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舟中病逝。公元784年,兴元元年,书法宗师颜真卿淮西遇害……
从杜甫去世到白居易等人崛起,唐诗进入了低谷期,称为大历诗风。
在此期间,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国家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情致,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当时白居易前辈顾况及元结等一批时人也将目光转向了现实,诗歌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
刘长卿和韦应物是王维与孟浩然的余绪,卢纶和李益则是高适与岑参的余绪。
再往后的两大流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他们继承发扬了杜甫的写实精神,主张从生活源泉中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