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意志,如钢似铁,没有人可以左右。
也没有人敢怠慢。
起更之前,一个亮闪闪的金杯摆在了平安眼前。
平安摇头一笑。
老爷子这一次是真恼了。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上次被赐金杯的茹太素,最终还是被杀了。
这就是朱元璋,你效力有功,老子有赏。
有错,照杀不误。
这个金杯摆在平安的眼前,亮闪闪的好象是在提醒平安。
小心行事,小心脑袋!
咱就是这样的脾气!
平安不但不紧张,反而是面露笑容。
老爷子越是这样较真,就说明对此事看的很重。
若自己真的成功。
效果一定惊人。
大明走到这个时候,老爷子明显是外用藩王,内用太孙和一群文臣来守成。
如果朱允炆对宗亲有亲情。
如果藩王安心当鹰犬。
如果儒臣们不那么脑残……
老爷子这个布局还没有大毛病。
但是这三条都不成立。
特别是朱允炆身边的那群儒臣,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毫无能力的他们遇上事事没有自己主见,对叔父们又充满恶意的朱允炆。
而燕王等诸王也不会任人宰割。
一场靖难之役,打的昏天黑地。
消耗了大明国力,死伤军民百万。
如果有可能……平安一定会掀翻眼下的局面。
使老爷子改变布局。
看看能不能杜绝靖难之役的发生。
也绝不能叫儒臣提前上位。
靖难之后,永乐,仁宣,都是文武勋贵并重。
到了英宗土木堡之变,大明勋贵被一网打尽。
此后就成了文官儒臣的天下。
治理天下,不用文臣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