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百多年都是一脉单传的人家,从曾高祖那一辈开始,那么多年下来,家里的男女主人全都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人,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一个宅子?
直到亲眼见到了老宅耸立的大门、高大的护墙之后,王凌才算是真的明白了——这不是一座像他在京师买的那座园子一样的宅子,而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坞堡。
坞堡是汉代就流传下来的住宅形制之一,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特殊时期的人群组织,所谓特殊时期,即战乱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丧失,国家陷入混乱,当国家不能继续保护国民的时候,民间只能自行解决自身问题,民间组织起来以减轻战乱带来的伤害,这种战乱时期的自保组织,在广泛存在的坞壁之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坞堡是一种民间的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因为北方发生的大饥荒以及新莽全面改革的失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乡间流匪横行,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全面摧毁坞堡,但因为建立坞堡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所以这条命令并没有能够在地方上的得到很好的执行,大量的坞堡被保留了下来,而等到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开始下落,西北羌患四起,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又自发的组织了自卫了武力,开始建设坞堡。
黄巾之乱后,世家大族们建设的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门生故吏、部曲宾客的避风港,而这段时期最为著名的坞堡应该就是汉贼董卓的眉坞了,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载:“卓筑郿坞,高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卓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其他的坞堡也都大同小异,坞堡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除了当地依附坞主保护的自耕农之外,多的是从四面方汇聚来的流民,还有战争中掳掠来的俘虏和“生口”,他们都成了坞堡的奴隶。
史雪家陈寅恪在《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