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就对着这跳动的灯火,读起这张《长安月报》来。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仕林楷模》中那篇由天子亲自写的文章,言辞简约,却不吝对霍光的赞美。
没想到,天子竟然没有将这篇文章换掉,仍然还是将它公之于众了。
霍光历经三朝,被天子褒扬旌奖已经不知道多少次了。
但是那毕竟都是发生在朝堂上的,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样“白纸黑字”地在整个长安流传。
从今日起,长安城的百姓们恐怕都知道他霍光的功绩了吧。
这宣纸真是一个不得了的好东西,没有宣纸,也就没有这新奇的《长安月报》。
这篇文章能登载出来,是不是意味着天子没有那么“绝情”呢?
霍光不喜欢读书,但是不知为何,却觉得这《长安月报》很是有趣,渐渐就读了下去。
上面的文章,不管是长是短,遣词造句都很直白简单。
不像那些儒生写的赋一样引经据典、文辞繁复,读了后面就忘记前面。
别说是朝堂上的百官公卿了,就是贩夫走卒听到了,也能立刻就能听懂。
而且这些文章的内在也非常有趣,登载了不少乡野间的见闻,让霍光都暂时从繁重的案牍中解脱出来了。
不到一刻钟,霍光就把这《长安月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放下的时候,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可惜了,要再隔十五天才能看到第二期的《长安月报》,不知道到时候又能看到什么有趣的事情。
霍光有些惊讶,经过这片刻的休息,疲惫感也退散了不少。
区区几十文钱,就能买得这一刻钟的闲暇,很上算。
这时,寝房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霍显款款地走了进来。
她手里的案上摆着一个五彩斑斓的漆碗,碗里似乎盛着什么东西,冒出缕缕白色的热气。
霍光立刻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药味,他不禁皱了皱眉头,喉咙也有一些异样。